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35 点击次数:122
破局重生。
前阵子,我们单位的清退文件下来了。但,路也还是有得选。
要么直接拿钱走人,要么选转劳务外包。
要怎么选?
我纠结了一段时间。
前者,不够我一年的工资。
要是收拾包袱走人了,还不清楚下家在哪里?还有就是,这几万块,不禁花,待业期间,只能过紧日子,社保也是交不上的了。平时工资不高,不知这点积蓄能否撑到入职新单位?
后者,工龄是不转的,性价比也不高。唯一的好处是,能以时间换空间吧。
这股清退的风,是席卷我们整个单位的。关于清退,其实早些时候就有所耳闻了。只是,没想到是这种方式出现。
琢磨了很久,也参考了一下家人的意见,我决定还是先暂时苟着吧。
无独有偶。
小李也面临跟我一样的抉择,选的也是留下。可是,没过多久就被调岗了,钱少,离家远。如今,后悔都来不及。他只能苦等,下一轮的清退。
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,只能是,选当下最合适自己的吧。
对我来说,稳住基本盘,多争取些缓冲的时间,多做一些技能上的跃迁,同时边看看有没有别的机会,会更稳妥一些。
为啥会清退编外人员呢?
那我们就要先了解,为啥会有编外人员?
最直接的原因是,工作量的增加。
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,就只能找帮手了。那编制总是有限的,所以就得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推进工作。这时,聘用编外人员就是最好的选择了。
但是呢,执行的过程中,有些地方并没有很好地控制好人员数量,招录相对在编人员来说也没有那么正规,进而衍生了人浮于事等一系列的问题。
吃财政饭,要是长期以往没有约束,毫无节制地进人,就会很容易出现吃“空饷”的问题。
这么看来,走到清退这一步,也是情理之中了。原因,也离不开这两点:
一来,口袋没那么多钱了,清了,手头就没那么紧了。
二来,通过清理,进一步理清体制内激励机制,让事权与人员数量相匹配,让人员“有上有下”,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。
虽然清的是编外,但编内并不会毫发无损。很多事,都是息息相关的。铁饭碗,也有可能会随时成瓷饭碗。所以,还是得居安思危,未雨绸缪。
一个人要是清闲久了,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慢慢被磨没了,最终发展成趋近“躺平”的状态。风一来,就会被吹走了。
危机危机,总是如影随形。
永远相信,五步以内,必有转机。
如果是你,你又会如何抉择呢?
期待你的开麦。